知識論

著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雕像;個雕像源自公元前 370 年。

知識論(粵拼:zi3 sik1 leon6英文epistemology,嚟自希臘文 episteme-希臘文當中「知識」噉解)係哲學嘅一門,專門探討知識嘅本質、起源同範圍,包括咗以下呢啲問題:

  • 「知識」呢個詞要點定義[2]
  • 點樣先算係「到新嘅知識」[3]
  • 知道咗點樣學新知識之後,要點先可以更有效噉追求知識?
  • 知識嘅主要來源應該係感官經驗定係內在思考[註 1]

... 等等。知識論歷史悠久,起碼可以追溯到去古希臘哲學,例如柏拉圖(Plato,Πλάτων;公元前 5 至 4 世紀)就試過對「乜嘢係知識」同「要點追求知識先係理想」等嘅問題作出過思考,而打後中世紀(5 至 15 世紀)同啟蒙時期(18 世紀)等時代嘅西人哲學家仲有將知識論繼續發展上去[4][5],當中經驗主義(empiricism)-即係認為「知識淨係嚟自或者主要嚟自感官經驗」嘅觀點-更加係現代科學嘅基礎[6]

知識論仲會同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一定程度上相輔相成:認知科學係用科學方法研究心靈嘅領域,會用數學模型等嘅方法模擬同了解心靈嘅相關現象,包括研究人點樣學習同得到知識;兩者分野在於,認知科學係實證性(empirical)嘅,即係話認知科學家嘅目的係要客觀噉描述心靈點樣吸取同處理知識;相比之下,知識論包括規範性(normative)嘅知識研究,即係會對於「應該要點追求知識」等涉及「應該」嘅問題作出思考,引導人達成知識上嘅理想-而知識論家喺思考呢啲規範性嘅問題嗰陣,好多時會參考認知科學上嘅研究,(例如)了解人喺認知能力上有乜局限,按呢啲局限諗出能夠有效噉教人追求知識嘅方法[7][8]

知識嘅定義

被證實嘅真實嘅信仰

關於知識最有影響力嘅作品係柏拉圖嘅《泰阿泰德篇》,喺書入面佢發展咗知識嘅定義。我哋知道,想要俾人定義成知識,啲嘢必須係真嘅,而且必須令人相信係真嘅。蘇格拉底認為呢啲重唔夠,人重要必須為呢樣嘢搵到理由或者證明。

柏拉圖將知識定義為被證實嘅真實信仰(被相信嘅事物)。

呢個定義暗示我哋唔可以因為相信一件事而且嗰件事係真實嘅就話我哋知道呢件事。一個冇任何醫學知識嘅病人相信佢好快會康復,即使日後事實係咁,我哋唔可以話呢個病人知道佢會好,因為佢嘅相信喺當時缺乏證實。

所以知識由於證實而區別於人哋所相信而且真實嘅事。認識論要解決嘅問題就係點樣恰當咁證實真實嘅相信。人有時將呢啲稱為證實理論。

《泰阿泰德篇》入面嘅定義認為我哋可以相信一件事而唔去知道佢。佢暗示我哋可以相信一切我哋所知道嘅事。呢樣,我哋知道嘅事係我哋相信嘅事嘅子集

定義知識有乜麻煩

哲學史上大部分時間,知識意味住被證實有絕對真實性嘅信念。任何缺乏絕對真實嘅都叫做可能嘅觀點。呢種觀點至少喺喺20世紀早期羅素本書哲學嘅問題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重好流行。喺隨後嘅幾十年入面,呢種觀點開始少咗人理。

1960年代,艾德蒙德蓋蒂爾(Edmund Gettier)批評《泰阿泰德篇》嘅知識定義。佢指出,喺某啲情況下一個人所相信嘅嘢喺一定程度上得到咗證實,但冇到達絕對嘅程度,咁就可以當呢個人冇得到知識。

先驗同埋後驗知識

西方哲學家將知識分成兩種:先驗同埋後驗

先驗意味住只係憑推理得到嘅知識(先於經驗觀察),而唔受直接或間接經驗(呢度經驗通常係講通過感官對於世界嘅觀察)嘅影響。

後驗指其他種類嘅知識,都就係知識嘅得嚟同證實需要借助經驗(經驗觀察之後),都叫做經驗性知識。

知識論嘅核心問題之一係係咪存在先驗綜合知識。攏統咁講,理性主義 嘅人認為存在,因而就要面對「先驗綜合知識點樣可能」嘅問題。相反嘅,經驗主義 嘅人認為所有嘅知識喺一定程度上都係外界經驗嘅體現,並唔存在先驗綜合知識。

經常認為有住首要地位(Priority status)嘅知識領域係邏輯數學,佢哋探討嘅主要係抽象嘅、形式上嘅對象(客體)。

經驗主義者否認呢啲領域有前知。兩個較著名嘅反駁係呢啲知識都係通過經驗得嚟嘅(例如穆勒、John Stuart Mill)同埋呢啲領域唔構成真正嘅知識(例如休謨)。

知識同埋信仰

{知識}係{真嘅嘢}同埋{被相信嘅嘢}嘅交集嘅子集。

喺詳細考慮知識嘅定義之前,區分相信嘅具有輕微唔同意義嘅兩個含義係好必要嘅。第一個含義係喺某事缺乏足夠證據時仍相信佢嘅真實性。喺呢個意義上,一個人可以喺意識到自己搵唔到足夠證據嘅情況下相信幽靈或一啲類似嘅現象。一個人可能會話「我知道行公路冇坐飛機安全,但我就係唔相信」呢係一種非理性嘅恐懼。

第二個含意中,相信某事就意味住認為其係正確嘅。相信一件事就係單純通過思考。哲學家哋喺探討知識時運用嘅就係呢種相信。呢度嘅邏輯係,一個人想瞭解一件事物,就必須相信佢係真嘅。

如果有人話「我知道 A,但我唔相信佢係真嘅。」從深層含義嚟講,呢個人自相矛盾。

知識同埋信仰同埋觀點唔同。某個人話佢相信一件事係事實,當然佢有可能犯錯誤。對於知識但唔係咁樣嘅。例如,小明認為一座橋係安全嘅並試圖通過佢,不幸嘅係,小明嘅重量令到條橋塌咗,我哋可以話小明相信橋係安全嘅,但佢錯咗。但我哋唔能話佢知道橋係安全嘅,因為橋並唔安全。如果一件事想成為知識,佢必須係真嘅。

同樣嘅,兩個人可以互相矛盾嘅兩件事,但佢哋唔可以知道兩件互相矛盾嘅事。例如,小明可以相信橋係安全嘅,而同時小剛相信佢唔安全。但佢哋唔可以同時知道兩件互相矛盾嘅事。

區分知道同埋會唔會做

如果小麗話:「捷泳係最快嘅游水姿勢。游法係擺動兩隻腳,同埋手臂向前面划出成形。」

依小麗嘅話嚟睇,小麗可能具有相關捷泳嘅知識並真係會游捷泳。如果小麗嘅知識單係從百科全書中得嚟,佢就冇游捷泳嘅技能。換句話講佢有命題性知識,但係冇任何過程性知識;都就係知道理論,但唔會做。

證實嘅理論

反理性主義

有啲試圖證實知識嘅方法係非理性嘅,佢哋拒絕承認證實必須遵從邏輯或推理。虛無主義開始係一種唯物主義政治哲學,但有時會被重定義為知識唔可證實呢一明顯荒謬嘅理論,呢一論調嘅荒謬之處在於它自相矛盾地聲稱人知道知識唔可能,但都許對於虛無主義者來講,自相矛盾都許並唔重要。

神秘論 利用非理性嘅手段來到達相信,並認為相信嘅事物就係知識。例如,根據自己嘅情感而認定某事嘅真實性被認為係認識論神秘主義,而通過推論邏輯和科學實驗得出結論則唔係。一個人相信某事存在只憑個人嘅願望就係一個例子。撕著菊花花瓣並念著:「佢愛我/佢唔愛我」都係一個例子。此例中嘅神秘主義體現時女孩首先假設咗撕花瓣嘅方法有預言嘅能力而唔使要理性嘅證據。在呢兩個例子中,人們嘅相信唔通過理性嘅手段證實。神秘主義並唔一定係一個有意識嘅過程,人們會在唔知唔覺中陷入神秘主義。

理性

如果一個人唔拒絕理性,但係認為知識係證實唔到,就叫佢做懷疑論者。懷疑論者認可以推理,所以佢哋可以用邏輯論證佢哋嘅觀點,所以佢哋嘅論證有哲學基礎。

例如,根據後推理論,我哋可以要求任何陳述嘅證實。如果證實以陳述形式存在,我哋可以再要求呢個陳述被證實,咁落去。呢個似乎導致無止境嘅後推。

想驗證每一步嘅論證係否令人滿意係唔可能嘅,一連串嘅論證就導致懷疑主義。

另外,我哋可以話有啲陳述唔使證實。認識論嘅歷史大半部分演繹著針鋒相對嘅哲學觀點爭論某一種知識有著特殊地位嘅故事。呢種觀點叫做基礎主義。

我哋都可以認為一陳述必須被另一陳述支持呢一假設係誤導嘅,呢樣就可以避免走入後推嘅怪圈。連貫主義認為一陳述唔可以俾其他知識嘅一個小小子而證實,而應該被整個集合證實。都就係說,一個命題如果同呢個系統中所有知識相統一,就可以說它被證實。既避免咗後推嘅怪圈,都唔用特別指出某一陳述嘅特殊地位。

分析及綜合陳述

有啲陳述看起來只要人們理解咗佢嘅含義就唔需要任何證實。例如「我父親嘅弟弟係我嘅叔叔」。哲學家將呢樣嘅陳述叫做分析式,更確切咁講,就係謂語嘅概念包含在主語裏。如上面嘅例子,叔叔(謂語)嘅概念包含喺我父親嘅弟弟(主語)中。數學陳述通常係分析式嘅。

為咗將分析性概念擴展到關係命題以適應數理邏輯嘅要求,規定如一命題嘅分析性僅來自其形式(即邏輯詞項嘅意義),則此命題為句法分析命題。如:所有嘅單身漢係單身漢。如一命題嘅分析性唔僅來自其形式,都來自非邏輯詞項嘅意義,則該命題係語義分析命題。如:所有嘅單身漢都係未婚嘅。語義分析命題可以通過定義替代轉變為句法分析命題。如將單身漢定義為「未婚成年男子」,替代得到句法分析命題「所有嘅未婚成年男子都係未婚嘅。」

綜合陳述,主語同謂語互相獨立。如:「我父親嘅弟弟超重」。

由於自然語言嘅模糊性,有學者否認語義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之間存在明確劃分,或乾脆否認存在語句分析命題。另有學者認為應當以連續嘅命題序列代替傳統對分析與綜合嘅截然兩分。

休謨已意識到呢樣嘅分別,但呢種分別係康得清楚地提出嘅,後來由弗雷格(Frege)畀出咗更明確嘅形式。維特根斯坦喺佢嘅《邏輯哲學論》中指出分析式陳述冇表達任何觀點,都就係冇告訴人們新嘅東西。雖然佢哋唔需要證實,佢哋都唔具有知識性。

知識論嘅理論

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者聲稱知識係人類經驗嘅產物。樸素經驗主義者我哋嘅思想和理論需要在現實中論證,然後依據它與事實嘅匹配度來決定係否應該持有此理論,自此,經驗哲學嘅核心問題變成檢驗呢種相符度。

經驗主義與科學有密切關係。雖然科學嘅效力毋庸置疑,在哲學上科學怎樣同點解起作用引起咗爭論。科學方法一度因為其保證科學實驗嘅成功而被人所鍾意,但係現時科學哲學所遇到嘅問題使人更加偏向於連貫主義。

經驗主義經常與實證主義相混淆,但後者更強調人對現實嘅看法,而唔係人在現實中嘅經驗本身。

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認為我哋感知到嘅世界只係我哋頭腦嘅臆造。喬治貝克萊、康得及黑格爾持有唔同嘅唯心主義觀點。

樸素現實主義

樸素現實主義,都就係通常意義上嘅現實主義認為存在一個真實嘅外在世界,並且我哋嘅感覺由那個世界直接引起。佢以因果關係基礎,認為一件事物嘅存在導致我哋看見它。咁,世界喺俾人們認知嘅同時保持著原樣 --- 與佢冇俾人感知時一樣—相。相反嘅理論係唯我論。樸素現實主義冇將心理學上嘅感知考慮進去。

現象論

現象論從佐治•貝克萊嘅觀點「感知到嘅便係存在嘅」中發展而來。根據佢嘅觀點,我哋唔能認為我哋看到嘅事係獨立於我哋感官存在嘅個體。佢認為真正存在嘅只有感官本身。

理性主義

理性主義者相信有並唔來自感官經驗嘅前知或先天思想。呢一點可從很多經驗中看出。呢啲思想可能來自於人類嘅結構,或者佢哋獨立於大腦存在。如果佢哋獨立存在,當佢哋達到一個必要嘅複雜程度時就可以被人類所理解。

理性主義者嘅觀點可以被濃縮在笛卡爾嘅我思故我在,在呢裏懷疑論者可以看到佢哋懷疑呢一單純嘅行為暗示著有懷疑者存。斯賓諾莎建立咗其中只有上帝一件事物嘅理性體系。萊布尼茲建立咗一個有無限多佢嘅單子嘅體系。

具象主義

具象主義或表現現實主義,同樸素現實主義唔同,只可以感知到它嘅表現。換言之,我哋看到嘅世界及事物並唔係佢哋本身,只係內在嘅虛擬現實嘅複製品。所謂嘅感官之紗使我哋唔能直接感知世界。

客觀主義

客觀主義係艾恩蘭德(Ayn Rand)嘅認知理論,與樸素現實主義相類似。佢都認為我哋通過感官從外在世界獲得知識。客觀主義未經加工嘅感覺資訊會自動地被大腦融入感知嘅物件,呢時意識去感知資訊,而唔係以任何方式創造或發明。一旦我哋意識到兩個實體彼此相像,而與其他唔同,我哋就可以將佢哋看作一個種類,呢個種類可以將同種類嘅所有實體囊括,呢樣我哋嘅意識就可用一個詞將本無限嘅實體包含。客觀主義拒絕純粹嘅經驗主義,認為我哋可以借助客觀嘅概念而超越感官嘅層次。都唔承認純粹嘅 具象主義同理想主義,認為我哋感知到嘅先係現實,談論感知唔到嘅知識係冇意義嘅。

當前嘅理論

現時嘅知識論理論以基礎主義以及連貫主義做基礎。

蘇珊哈克(Susan Haack)試著將呢兩種學說融入佢嘅 基礎連貫主義(Foundherentism), 佢通過調同呢兩種理論而使佢自己嘅理論更為可信。佢嘅理論喺佢本書證據與置疑:認識論嘅重建(Evidence and Inquiry: Towards Reconstruction in Epistemology)。

依靠主義包括依靠經常發生嘅事來做預測。(如,一個會說俄文嘅人可以用俄文來證實自己)。呢度有兩種可靠證實嘅方法。

  • 外在嘅(可靠,例如:醫生替我檢查)
  • 內在嘅(唔可靠,例如:依靠我內在器官嘅感覺)

相關例子(where S is the belief holder and p is the belief):

  • Peter Unger's "No accident account of knowledge", which defines knowledge as "S knows p if and only if it is not at all accidental that S's belief in p is true".
  • The "Defeasibilty account of knowledge", where "There is no other proposition (q), such that if S became justified in q, S would no longer be justified in p". Under this account, q is known as the "defeater".
  • The "Causational Account", where "The fact of p causes S's belief in p"
    • A problem with the Causational account is that deviant causal chains can emerge. Philosopher Alvin Goldman added that "Fact that p, causes fact that q, causes S's belief in q is not knowledge, but belief in q, from which p is inferred, is knowledge". However, there must be an awareness of the causal chain.
  • The Conditional Account associated with Robert Nozick. S believes in p, p is the case, and if p were not the case, then S would not believe it.
  • The "Reliable Analysis" account, which adds to the "justified true belief" definition that "S arrived at p by a reliable method, or S is a reliable judge in such matters".

知識論同認識論

「知識論」同「認識論」之間嘅關係,目前有唔同嘅看法。有學者認為,知識論與認識論雖然有密切聯繫,但係兩者之間有重要區別。佢哋認為,知識論講思維活動嘅內容,而認識論講知識得以可能嘅條件,詳見呢度。有學者唔同意,認為知識論和認識論指同一樣嘢,係包括以上兩者嘅一種整體概念。

註釋

  1. 詳情可以睇吓經驗主義理性主義之間嘅辯論。

睇埋

  1. Pollock, John L., 1986,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Knowledge, Totowa, NJ: Rowman & Littlefield.
  2. John Bengson (Editor), Marc A. Moffett (Editor): Essays on Knowledge, Mind, and A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3. Russell, Bruce, "A Priori Justification and Knowledge",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14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4. Carl J. Wenning. "Scientific epistemology: How scientists know what they know" (PDF).
  5. Greco, J. & Sosa, E. 1999. Blackwell Guide to Epistemology, Blackwell Publishing.
  6. Psillos, Stathis; Curd, Martin (2010).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science (1. publ. in paperback ed.). London: Routledge. pp. 129–38.
  7. Schmitt, F. F. (2004). Epistem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In Handbook of Epistemology (pp. 841-918). Springer, Dordrecht.
  8. Goldman, A. I. (2018). Philosophical applic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 Routledge.

出面網頁同埋引用

#